“AI+出版”如何赋能国家出版基地发展,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举办专家咨询会

发布时间:2025-09-09

图片3.png

  “人工智能赋能出版产业基地,推动出版融合高质量发展暨虹口区‘AI + 出版’专家咨询会”8月18日在历史悠久的雷士德工学院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市虹口区科学技术协会与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汇聚了来自政府、学界和出版界共同为虹口区打造“AI + 出版” 创新高地出谋划策。

  虹口区拥有出版业深厚的历史文脉与丰富的产业资源。如何抢抓AI发展机遇,盘活存量优势,破解融合难题,成为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与会专家们认为,当下讨论的“AI + 出版”已不再是单一行业,而是以内容创作为核心、以AI技术为引擎、以多元化市场应用为导向的“跨界融合产业生态”。其范畴涵盖核心内容创作、AI技术赋能、融合应用场景和产业支撑服务四大层级,是需要用生态思维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虹口区科经工作党委副书记/科协常务副主席姚正:上海市出台了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沪九条”,出版业的核心优势在于“内容”。虹口希望从“内容、技术、渠道”三个方面入手,打造一个多元的数字出版和融合出版生态圈。借鉴“沪九条”,为虹口区出台针对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和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感谢专家们出谋划策,真知灼见。

  一、专家视角

  华夏研究院特聘专家李新民:数字出版是一个包含技术、内容、渠道、发行的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出版核心要素:技术:信息技术是基础保障。内容:出版什么,这是核心。渠道/发行:如何将内容传播出去。服务:衍生服务。数字内容出版本身可能有8000亿的市场,但整个上下游产业链是过万亿的巨大市场。虹口区需要找准自身在庞大的出版产业链中的定位和优势,不能面面俱到。

  要了解区情,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做出特色。聚焦核心业务:一是做内容:发挥外文出版社等机构的传统内容优势。二是做平台:打造技术平台,吸引信息技术企业入驻。借鉴杨浦区吸引B站的经验,平台型企业带动作用巨大。三是建议从一个点切入,然后深入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强调平台的重要性,通过打造一个平台,整合数十家中小企业公司,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引导和扶持平台型企业。做好渠道和下游服务,能够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形成品牌效应。当企业想到上海发展,就会首先想到虹口区。

  建议政府聚焦资源,打造一个有明确标识的产业园区或载体,形成示范效应和地标效应。数字出版打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但有一个实体园区作为载体仍然重要。重点扶持一两家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龙头企业的虹吸效应非常显著。

  政策扶持要精准、到位。配套服务:包括人才、资金、土地等政策。通过推动“商改租”“商改住”等灵活的土地政策解决企业所需要的发展环境。环保政策:数字出版企业虽然是轻资产,但也可能面临环保等问题,需要政府协调。解决痛点:政策要能真正解决企业的“干货”问题,而不仅仅是普适性的条款。

  二、行业视角

  上海市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丁毅:最近关注到虹口区人大会议报告,其中明确提到了要建设数字出版基地,并涉及政策、内容、吸引高级编辑审校及AI人才等具体内容。指出虹口区在传统出版领域并不具备优势,虹口区很难在传统出版板块有所作为。出版社有高度的专业分工。外教社在过去46年里,核心业务始终聚焦在“外语教育”领域,而非所有出版领域。这意味着区里如果要做整体的出版产业布局,单一出版社的专业性可能会成为局限。虹口区制定“软服务”数字出版基地首先要摸清家底:首先要仔细盘点区内现有的、真正的出版资源。他强调,一些大型出版集团的分支机构可能不算核心资源,因为其决策权仍在总部。要重点关注那些“主业”在虹口的企业。加强合作:与区内核心出版机构(如外教社、财大社)进行深度沟通,探讨合作的可能性。以外教社为例,拥有一个数十人的技术团队,每年投入营收的5%-8%用于数字业务开发,这在传统出版社中比例相当高,说明其具备一定的数字化基础和意愿,可以成为合作的切入点。引进数字出版的标杆企业:靠引进传统出版社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大力引进数字出版领域的标杆企业或有潜力的小微企业,这需要有吸引力的产业配套政策。学习杭州模式:借鉴杭州依托阿里巴巴形成的数字内容产业生态,吸引了大量围绕大平台做内容服务的小微企业。这些企业都属于“大出版”的范畴。虹口可以研究如何引进这类企业。引进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开展活动,发布产业报告等。这些机构虽然不直接创造税收,但能极大地提升虹口区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建议虹口区打造一个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例如定期发布《中国数字出版发展报告》或举办高端论坛。长期坚持,形成效应:品牌塑造需要长期坚持。通过持续举办高规格的活动和发布权威报告,逐步在全国行业内树立虹口区的地位和品牌形象,最终吸引资源集聚。

  《企业与法》杂志社编委施蔷生:AI可能对出版业带来颠覆性影响,并预测到2032年,如果传统出版业不能与新技术有效融合,可能会面临巨大危机。虹口区历史上出版业有一定基础,曾聚集过上百家相关企业。发展数字出版,首先要“守正”,即立足和梳理好虹口现有的出版业基础和内涵,这是创新的前提。

  发展建议:打造“AI编辑梦工厂”:提出该概念,将其定位为“做全市最完整的智能出版中试基地”,该“梦工厂”是集技术测试、应用示范和人才实训于一体的核心载体。活化利用“江湾-蓝桥”区域,建立语料银行;建议盘活这些区域的闲置空间资源(如具有历史感的旧仓库、废弃铁轨)。提出前瞻性概念——建立语料银行制度,即不仅建立版权语料库,还探索让数据资产化、可交易、可流通的机制。组建“人工智能出版联盟”:由政府牵头,联合数传集团、蓝桥及区内其他企业和高校。统一行业标准,建立共享平台,举办品牌活动。活化IP,打造数字人:指出虹口区独特文化资源,明确提到“鲁迅”和“左联”,建议将这些历史文化名人IP进行数字化开发,打造“数字人”;打通出版“出海”高速通道:利用虹口历史地理优势,将其比喻为“中国数字出版登陆世界的码头”作为“数字内容出海服务基地”;争取“离岸数据”先行先试:提出突破性政策建议,争取在虹口试点“离岸数据流通”政策,解决出版行业数据跨境流通、应用方面的难题。

  三、创新视角

  《中国广告》杂志社副总编辑(主持工作)肖春茂:对出版行业有长期和深入的了解。在新媒体领域起步较早,从2003年就开始接触网站、手机报等业务。对虹口区发展数字出版的建议:

  “新媒体运营外包集聚地”:传统出版社内部体制僵化,员工缺乏足够动力和机制去做新媒体运营,即使投入人力,效果也往往不佳。虹口区可以抓住这个痛点,打造一个专门服务于出版机构的新媒体运营外包服务的产业集聚地。一旦形成一两家做得非常好的标杆性外包公司,就能产生行业集聚效应,吸引更多出版社将新媒体业务外包至此。

  “版权出海代理集聚地”: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贸易逆差巨大,进口远大于出口。他发现,国内优秀的版权代理机构非常稀缺,且大多集中在北京。虹口可以大力引进和培育专业的版权代理机构,特别是专注于推动中国内容出海的机构。

  “出版业AI及头部服务商集聚地”:出版行业的服务商(如排版公司、技术服务公司)具有高度的集聚效应和垄断性。一个领域内往往只有少数几家头部公司能生存下来。如果虹口能成功引进一家在“出版 + AI”领域的头部服务商(如数传集团),就能形成强大的行业虹吸效应,吸引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前来集聚。

  资深出版人原人民出版社高级编辑朱慧君:认为科技的进步是文化强盛的基础。好莱坞电影能风靡全球,与美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密不可分。AI时代为每一个有想法的创作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打破了传统出版体制的束缚。在AI时代,内容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和书号。创作者可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直接触达读者(C2C),书号的重要性被大大削弱。认为AI时代会唤醒许多在现实中被磨平棱角的创作者的梦想,让他们重新燃起创作热情。

  AI不仅将重塑出版业,也将重塑世界上的每一个行业。建议虹口区的核心目标不应是引进几家大的出版集团,而是要学习硅谷精神,为小微型、甚至“一人企业”式的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这包括提供低成本的物理空间、灵活的政策以及资本对接平台。

  当前社会上大量高学历、有经验大学生和35+职场人士,不是社会负担,而是创新创业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库。政府应该转变思路,出台政策鼓励这些人利用AI工具进行内容创业。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技术转移硕士项目主任侯家佳提出了应将“出版产业”升级为“内容产业”,并把虹口打造成“全域孵化器”的战略构想,他强调,AI时代出版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海量信息进行文化萃取和提炼,虹口应鼓励创作者去扮演“新时代的孙洙”。

  上海华夏经济发展研究院李清娟博士强调了数字出版产业生态和产业集聚对虹口发展出版业的重要性。本次座谈会由华夏研究院副院长张珺主持,“不刷题的吴姥姥”科普博主运营负责人任咪咪、北京师范大学数学教育博士李萌、上海云开朵朵公益基金会文教总监周漪澜等也从科普IP打造、产学研结合、园区运营、人才吸引和政策创新等角度,各自发表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虹口区科协二级调研员王成东、虹口区科创和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潘君敏、华夏研究院研究团队成员也出席了座谈会。